如此我信_05:我信,從沒被群體湮沒的個體
信經的開場白——“我信”——表明一份個人的關係,是我們各人自己對上帝的信靠與委身。
信經的開場白——“我信”——表明一份個人的關係,是我們各人自己對上帝的信靠與委身。
今天的講台可能著重十架救恩、教會建造、社會公義、道德倫理、宣教佈道;但卻缺乏創造和聖靈的教導(回顧過往一年的講道,還真沒有一篇是集中講述聖靈)。長久下來,信徒的信仰世界少不免會營養不良,在崇拜上誦讀〈使徒信經〉、甚至在主日學教導〈使徒信經〉正可補此不足。
公元2世紀一位重要的神學家愛任紐(Irenaeus of Lyons,130~202)曾痛斥當時那些看似標新立異的解釋方式,實則與基督毫無關聯。原來,在信仰群體裡,問題不是有沒有引用經文,而是經文有沒有被正確地理解。
信經並非聖經的補充,反而是總結和歸納聖經的重要主題,並提供一套了解聖經全貌的框架。信經就如地圖,標注了一條路線,標注了沿途的信仰風光。
〈如此我信〉以使徒信經為經、教會歷史為緯,探索在新形勢下我們的信仰告白。每月第一週和第三週於主日程序表刊載。
來到第八章,以色列人如同一樣聚集在水門前的廣場,我們看見以斯拉在眾百姓眼前把書卷展開(5),經文接下來描繪了一個「聽道」的場景,其中的四幕讓我印象深刻。
如果堂會再次「被關閉」,我們會準備得更好嗎?
回想自己第一次被多元宇宙的概念觸動,應該是這句對白:「沈佳宜,你相信會有平行時空嗎?也許在那個平行時空裡我們是在一起的。」想要抹平的,不就是「愛而不得」的遺憾嗎?
在談到「虛擬(線上)—現實(線下)」的時候,我們往往有一個誤區,就是認為線上的是不真實的,線下才是真實的……
身體感官關涉到我們在創造主裡的整全性——那完整的自我,因此,當有可能與他人面對面交流時,面對面永遠比其他形式可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