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廿五日︱從斥責耶穌到彼此爭論
導言
90年代以香港黑道江湖為背景的電影,千禧年以家族企業為背景的電視劇,常常會出現一個場景,當幫派/家族的話事人走左之後,到底會係邊個掌權?大家為左支龍頭棍打嚟打去,為左封遺書爭嚟爭去,其實咁多年都係咁,無論古今中外,即使耶穌的門徒也避不開一個「權」字……
聖言誦讀:馬可福音九章30~37節
邀請您在心裡反覆默誦今天的經文,留意當中觸動您的詞彙/句子。
30他們從那裡出去,經過加利利,耶穌不想讓人知道,31因為他正在教導門徒。他又對他們說:“人子將要被交在人的手裡,他們要殺害他,死後三天他要復活。”32門徒不明白這話,又不敢問他。
33他們來到迦百農。在屋裡的時候,耶穌問他們:“你們在路上爭論甚麼?”34門徒一聲不響,因為他們在路上彼此爭論誰為大。35耶穌坐下,叫十二門徒來,對他們說:“誰想為首,就該作眾人中最末的一個,作眾人的僕人。”36於是拉過一個小孩子來,叫他站在門徒中間,又把他抱起來,對他們說:37“凡因我的名接待一個這樣的小孩子的,就是接待我;凡接待我的,不是接待我,而是接待那差我來的。”
—馬可福音九章30~37節.新譯本—
馬可福音中有三次耶穌預言自己的受難與復活,這裡是第二次。第一次在22日,那天,我們看到了彼得和耶穌互相斥責;今天,門徒不再斥責耶穌,而是門徒之間彼此爭論。
耶穌第二次預言自己受難與復活之後,門徒的第一反應是「不明白,也不敢問」(可九32)。但是,是真的「不明白」嗎?未必。我們看看門徒的第二反應,門徒的第二反應是「爭論」,他們之間彼此爭論「誰為大」。需知道,一般的情況下,身為手下的人何時會爭論誰為大?是首領要離開的時候,不管是離職、移民、甚至是離世,這反映了門徒即使不明白「死與復活」的奧秘,但至少一定明白「首領要離開」的字面意思。隨著耶穌的受難,門徒自知他們的角色和關係都會受到影響,原來平起平坐的門徒們,開始要爭論誰是下一任首領?是剛剛跟耶穌一起登山變像的三人組?
「誰為大」這問題所代表的,是門徒之間的權力和地位的變動,但更大的暗湧,是群體的分崩離析,門徒到底能否向著同一個方向同心前行?還是彼此不服,然後分黨結派?
面對這一群「爭權」的男人,耶穌的回應卻是抱起一個小孩子。在當時的文化中,小孩子是無權無勢的象徵,但耶穌卻將自己與這些無權無勢的人認同:「凡接待這小孩子的」就是「接待我」。耶穌說的「接待」,就是別去爭論我們中間「誰更重要」,而是用行動告訴「不重要」的群體:「你很重要,我喜歡和你在一起!」在耶穌的眼中,真正的偉大是以「僕人」的心態去「接待」那些「不被看重」的人。把餅乾分給忘記帶點心的人,陪伴跌倒的小朋友到醫療室,對躲在角落的朋友仔說:「你要不要和我們一起捉迷藏?」那些不被看見的人、那些需要耐心陪伴的關係。
親愛的弟兄姊妹,試著在本週做一件「接待」的事。
給自己和別人一個擁抱(「接待」在原文有「擁抱」的意思),跟自己說一句:「我很重要!耶穌愛我!」跟別人說一句:「你很重要!耶穌愛你!」
如果正在聆聽這默想的你,你可能好耐無穩定的教會生活,但我特別有感動想給你一個隔空的「擁抱」,跟你說一句:「你很重要!耶穌愛你!」
禱告良辰:
親愛的主耶穌,謝謝祢讓我知道:「接待小孩就是接待祢」,請使用我成為祢的小幫手,以甘心樂意的愛去接待每一個祢所珍視的生命。讓每個人都能在我們的接待裡,感覺到祢在對他們說:「你很重要!我愛你。」禱告,奉主耶穌基督聖名祈求,阿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