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九日︱低配版的五餅二魚?
導言
小時候看漫畫和電視劇,總會對某些橋段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,心裡就會暗嘆:「又係呢條“橋”!」熟悉的場景、熟悉的參與者、熟悉的過程,在馬可的福音書裡同樣出現,曾經在第六章出現「餵飽五千人」的神蹟(可六31~44),如今卻只是「餵飽了四千人」,難怪有學者認為今天的經文是mini版的五餅二魚。在聖經有限的篇幅裡,到底重覆的記述,是否無謂?是否嘥位?
聖言誦讀:馬可福音八章1~10節
邀請您在心裡反覆默誦今天的經文,留意當中觸動您的詞彙/句子。
1那些日子,又有一大群人聚集,他們沒有甚麼東西吃。耶穌叫門徒來,對他們說:2“我憐憫這一群人,因為他們和我在一起已經有三天,沒有甚麼吃的了。3如果我叫他們散開,餓著肚子回家去,他們會在路上暈倒,因為有人是從很遠的地方來的。”4門徒回答:“在這曠野地方,從哪裡能找食物叫這些人吃飽呢?”5他問他們:“你們有多少餅?”他們說:“七個。”6耶穌吩咐群眾坐在地上;拿起那七個餅,祝謝了,擘開遞給門徒,叫他們擺開;門徒就擺在眾人面前,7他們還有幾條小魚,耶穌祝了福,就吩咐把這些也擺開。8眾人都吃了,並吃飽了。他們把剩下的零碎收拾起來,裝滿了七個大籃子。9當時人數約有四千。耶穌解散了群眾,10就立刻和門徒上了船,來到大瑪努他地區。
—馬可福音八章1~10節.新譯本—
第一次餵飽五千人的場景發生在「曠野」(可六35),是門徒外出佈道回來,正準備退到曠野歇息之時,群眾之間多為猶太人;第二次則是有著「推羅」和「西拉」兩個外邦城市背景的「曠野」。值得留意的是除了餵飽的人數不一樣,耶穌群體所擁有的物資數量不一樣以外;兩次餵食神蹟剩下的餅和魚的碎屑,也有不同的單位數目,更有趣的是,兩者就連盛載用的量器都不一樣。
「餵飽五千人」剩下的是「十二個籃子」(可六 43,κόφινος),而「餵飽四千人」剩下的卻是「七個筐子」(可八 8,σπυρίς)。新譯本用的是「籃子」和「大籃子」,相對較難看出差異,從容器的大小來看,確實「筐子」就是大的「籃子」,然而,這當中還有文化的差異。「籃子」是猶太人常用以攜帶食物和貨物的容器,而「筐子」則是外邦人常用以裝載貨物的容器。藉著「七個筐子」的暗示,耶穌正是要門徒明白福音將要臨到外邦人的身上,更新身為猶太人的門徒對外邦人屬不潔之民的理解。
至於,為什麼是「七個筐子」?你記得舊約五經提到的「迦南七族」嗎?當時低加波利地區,正正有這七族的後代,昔日猶太人趕出的「七族」,如今卻是被招聚進耶穌群體的兒女。關鍵不在於對方原先是在哪個「圈」裡,關鍵是在耶穌的眼中:「我憐憫這一群人」,表明祂的愛和恩典要超越種族的「圈子」,要打破文化的「高牆」。
親愛的弟兄姊妹,你又為自己畫了怎樣的「圈」?回望歷史,昔日正正是有一位又一位的宣教士,走出自己的「圈子」,把福音帶到香港這片彈丸之地,帶到你我的心間。「十二個籃子」固然重要,但也切勿忘記「七個筐子」,祂是「生命的糧」,每一位真誠尋求祂的人,都能在基督裡得飽足。
禱告良辰:
親愛的主耶穌,感謝祢是顧念人飢餓與軟弱的神。求祢打開我的心,讓我從這兩次餵飽的神蹟中,看見祢對全人類的愛與信實。幫助我將生命中有的「餅和魚」都交在祢手中,成為別人的祝福,把「圈外的羊」帶回到祢的「羊圈」裡。禱告,奉主耶穌基督聖名祈求,阿們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