Recent Posts

  • 第廿三日︱十字架,世界的〈不協和音〉

    〈十字架,極殘忍刑罰,充滿了羞恥,還更羞恥〉是出自玻璃海樂團〈十字架〉一曲的歌詞,在今日的世代,十字架有很多意義,可以是醫治、是潮流、是飾品、是寬恕、是救恩,但是,始終很難讓我們聯想到羞恥、痛苦和死亡。而這,正是當門徒聽到「背起十架來跟從我」時,腦海裡想像到的圖畫…

  • 第廿一日︱耶穌也有失手時?

    馬可福音僅有兩段瞎子得醫治的記載,一個是伯賽大的瞎子,另一個是瞎子巴底買。這兩段經文,把耶穌三次預告自己的受難和死亡夾在中間,成為了一個大段落的序言和結語。在序言:伯賽大村的醫治裡,有一點非常奇怪——就是耶穌要兩次按手才能醫好伯賽大的瞎子,連復活都可以一句話做到的耶穌,竟然要兩次才能醫好一個瞎子……到底,係個病難醫?定係耶穌無能呢?

  • 第二十日︱憑信心,也憑眼見

    「知道」不等同於「明白」,門徒們「知道」神蹟、「經歷」神蹟,但並不證明他們必然「明白」耶穌的身份和權柄。他們或許增進了一點對耶穌的了解,但他們的「知道」並沒有化成「頓悟」,更沒有建立對耶穌全然的「信靠」。我們呢?

  • 第十九日︱低配版的五餅二魚?

    馬可福音記載了兩次「餵飽群眾」的神蹟,一次是「餵飽五千人」(可六31~44),一次是這裡「餵飽四千人」,有學者認為今天的經文是mini版的五餅二魚。兩次的記述除了人數的差異之外,到底還隱藏著哪些差異,而這當中有承載著什麼意義?

  • 第十七日︱從心開始的革命

    「洗手呀!」大概是一個家長一天重覆最多的句子,我粗略統計過,我和我太太一天要說25次以上的「洗手」:起床之後、食早餐之前、上廁所之後、去到學校換完鞋、下課時、回到家裡、茶點之前、晚飯之前、晚飯之後,如果中間要外出,可能還要多加5至10次。但可曾想過,比雙手更需潔淨的,其實是我們的心……